close

武俠小說中除了打鬥之類的事外,便不免涉及兒女私情,本來這類的書籍就求能合一般大眾的口味,人們也偏愛看生死不渝、聚少離多等的愛情故事,尤其能將男女主角性格寫得活靈活現,外表不外是男俊女美,那要不受歡迎也很難了。而市井大眾除了愛看彼此互相喜愛,卻因種種因素而無法相聚的戀情外,更愛看最後男女主角大團圓,美好圓滿的結局了。

  金庸藉著筆下小人物之悲歡離合,實繫緊了歷史事件,以小著大,平時在閱讀史書時,除了司馬遷在《史記.七十列傳》裡頭將各人物性情表現突出、深刻,其後二十四史的評價中和司馬遷差得遠了,讀來不免死板無趣。

  我很喜歡《神鵰俠侶》這部書,其中扣緊了「情」字,事事的因緣巧合無不因男女主角對彼此一往情深而使事件有所突破性的發展。兩人雖為師徒關係,年齡也為男小女大,但兩人不顧世俗眼光,排除萬難,過程雖艱辛漫長,終得圓滿。值得注意的是,女主角並不為一般小說中設定為處女之身,剛好這學期上一門通識課「社會學的想像」,收穫良多,也提到楊過與小龍女的故事為何深受大眾的喜愛,在於兩人關係在世俗眼光中是不被允許的,人打從一出生開始就事事受到限制,包括思想、文化等的影響,男女不只在生理上有所差別,後天的教育與差別更加明顯,不但我們自己受別人影響,在不自覺中,我們也影響著他人,彼此限制、牽絆,形成一種奇妙的關係。尚未成年時,心志仍處發展階段,對人事物的接收來者不拒,有時雖覺抵兀之處,也不了了之,但心中的不滿終無減少,也感到世界上存有許多的不公平。等到成年,看似所作所為能自己決定,實卻不然,雖然心中有反抗、不平的念頭,也被整個社會環境所牽制著,課堂助教也深有所感。我們人人就如同手腳被線綁住手腳的人偶,這個人偶雖有思想,行動卻無不受這些無形的「社會之線」所限,想突破重圍,卻發現自己或在原地、或在繞圈子,也因如此,久而久之,消級的人便甘願受這些社會之線的支配,積極的人便想辦法求得自由。除了課堂上老師給我們觀看的影片內的情況外,社會上時時刻刻都在發生類似的情況,如同科層制是一層無法衝破的大網,是既成的,不容改變的。

  人們長期生活在科層制下,又受種種文化上的限制,自然再另尋慰藉,而書中刻意安排的分離,無論是生離死別,都使人感到世事無常,和自己在生活上遭遇之事相比,兩者重疊,自感悽涼,世上不圓滿之事何其多,人的悲歡離合便如月的陰晴圓缺,無可避免,又能為之奈何?而人人喜愛看圓滿的結局,除了能使心情愉悅外,也能多少撫慰人們現時尚的不圓滿,實實虛虛,虛虛實實,人在閱讀之時,表面上看來自己是第三者,事實上卻與書中人物精神共在,化身為書中的人物,隨其歡而喜,隨其怒而憤,心情起起伏伏,高低不定,因現實的不圓滿,便轉而求另一個世界的圓滿,書中人物得以圓滿,也彷彿如同自身,填補心靈上的空缺、凹陷,以此得到滿足,而當書中壞人得到懲處之時,讀者也由此得到快感,兩者都和美感有一段差異,是以此類小說重在獲得快感,但又和悲劇的快感不同,在朱光潛先生《悲劇心理學》中有詳盡的見解,我尤其欣賞朱光潛先生的美學理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56015484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